前不久,一则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由于财政困难,号称“乌克兰国家名片”的安东诺夫设计局被迫出售了专门用于飞行测试的基辅戈斯托梅尔机场。网友评论:“英雄迟暮,令人惋惜。”
抚今追昔,安东诺夫设计局创造过太多辉煌,缔造了安-22、安-124、安-225运输机等一系列“空中泰坦”。其中,安-225运输机更是创造了世界最大飞机的纪录。
苏联解体后,安东诺夫设计局也陷入经营困境。背靠政府、坐等“输血”、缺乏创新勇气……安东诺夫设计局始终没有扭转发展颓势,经营每况愈下,发展举步维艰。
透视发生在安东诺夫设计局身上的兴衰沉浮,既有“他山之石”,也有“前车之鉴”,下面让我们走进时空隧道一探究竟——
1940年11月,战火尚未席卷东欧平原。一天清晨,莫斯科机场的停机坪上,挤满了受邀观看飞行表演的苏联官员。随着一阵清脆的引擎轰鸣声,一架造型奇特的小飞机,滑行数十米后轻盈地飞向天空。
原来,这是“德苏蜜月”期间,德国为了隐瞒战略意图,作为“德苏友好”的象征,赠送给苏联的一款先进样机。德国飞机的特异性能很快传到斯大林耳中,他要求苏联航空界尽快研制出仿制品。
作为苏联滑翔机研制领域的佼佼者,苏联设计师奥列克·安东诺夫成为任务的最佳人选。在仿制过程中,安东诺夫逐渐摸透这款德国飞机轻巧承力结构和高升力装置的秘诀。他结合在滑翔机领域积累的经验,独立设计出一种双翼式短距离起落飞机。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安-2运输机雏形。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随后的5年里,安东诺夫的独立设计的具体方案先后3次被审查部门否决。一位空气动力学专家直言不讳地告诉安东诺夫,根据现有飞机的统计资料分析,安-2运输机飞行速度太慢,根本不可能飞上蓝天。
面对一份份盖着“退回”钢印的设计书,安东诺夫没有垂头丧气。他坚信,统计资料只能代表过去,唯有跳出思维窠臼,才能激发出创新活力。
抱着这样的信念,安东诺夫没有理会周围人的闲言碎语,一直在改进设计,最终赢得上级领导雅科夫列夫的支持——“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飞机,应当研制。”
1946年,苏联政府正式下令研制安-2运输机,安东诺夫受命组建安东诺夫设计局,仅仅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样机首飞。
与同类型飞机相比,安-2运输机在适用性和稳定能力上达到了极致。装上雪橇,它能在雪地上滑行;安上浮筒,它能从水面上起降;哪怕发动机空中停车,它也能靠滑翔平稳着陆。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还能倒着飞。从功用上看,安-2运输机不仅仅可以播撒种子、喷洒农药,还能投放水弹用于灭火,在教练、航测、跳伞、观光等领域表现优异,获得了“空中拖拉机”的美誉。
从基辅郊外的金黄麦田到西伯利亚的林海雪原,一架架安-2运输机腾空而起。其貌不扬的安-2运输机,书写了一份辉煌的成绩单——据统计,安-2运输机累计总产量超过18000架,拥有近20种改进型、40余种不同用途。安-2运输机大获成功后,安东诺夫再接再厉,平均2-3年就推出一款新飞机,彻底打响了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金字招牌”。
1989年6月,历史上体形最大飞机安-225背驮“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亮相巴黎航展,震惊了世界。重达105吨、长度超过36米的航天飞机,如同熟睡的婴儿,依偎在安-225机背上。10分钟飞行表演,观众们热情高涨,现场气氛沸腾起来。
世界上最大的飞机,这是世人给安东诺夫设计局飞机贴上的时代标签。美苏飞机争霸期间,“安”系列飞机曾三度夺魁。
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空中战略投送需要,苏联军队亟需一款起降便捷、容量惊人的超大型运输机,任务自然落到安东诺夫的肩上。
为了推进新飞机研发,安东诺夫亲自参与试飞,采集飞行数据。他带领小组成员,连续攻破大体积货舱、高载荷承重地板和多用途起飞装置等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研制出当时最大的飞机——安-22重型运输机,重新定义了战略运输机的概念。
此时,不甘示弱的美国推出C-5大型战略运输机。自此,一场 “世界最大飞机争霸赛”拉开帷幕。
比赛进入第二回合,为了扭转局面,年逾古稀的安东诺夫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一代运输机研发之中。他主动请教设计师图波列夫,学习借鉴“图”系列飞机优势,大胆采用全自动电子液压系统、高强度复合材料等全新技术。1986年,安-124运输机正式列装苏联军队,创下170吨物资载重和10750米飞行高度等20余项世界纪录,重夺最大飞机的桂冠。
1988年,“空中巨无霸”安-225横空出世,彻底掀起了争霸赛的高潮。当时,为了配套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火箭发射设备的运输需求,安东诺夫设计局在安-124运输机的基础上,研发出史无前例的巨型飞机——安-225运输机。
时至今日,安-225运输机仍牢牢占据着世界最大飞机的宝座。它的左右机翼下吊挂着6台发动机,起落架上有28个机轮,飞行载重更是高达250吨。掀开安-225巨大的机头罩,可以开进80辆小轿车,如果转为客机,一次起飞就能搭载1500-2000人。
然而,安-225运输机问世后,苏联经济已濒临崩溃。“暴风雪计划”在发射成功一次后就被迫中止,专门为之设计制造的安-225运输机也失去了意义。原本计划生产5架安-225运输机,最终只完工了1架,成为冷战时期的绝唱。
3次打破世界最大飞机纪录,安东诺夫设计局书写了一段脍炙人口的航空传奇。当安-225运输机载誉归来时,迎接它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空荡荡的机库。那场惊心动魄的飞机争霸赛,以苏联解体为终章,被画上了一个不算圆满的句号。
苏联解体后,安东诺夫设计局被划归乌克兰所有。尽管没有像黑海造船厂、马雷舍夫坦克工厂那样破产倒闭,企业经营状况却每况愈下,航空“巨人”的辉煌已是明日黄花。
20世纪90年代,俄乌虽然分家,私底下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勉强维持正常的供求关系。安东诺夫设计局习惯了长期以来在高度计划经济中运转,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
原有的俄罗斯飞机订单不断缩减,欧美市场早已被西方航空公司瓜分殆尽,安东诺夫设计局陷入极度困难的尴尬境地。尽管乌克兰对安东诺夫设计局进行数轮改革,但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调整,企业始终没有办法扭转颓势,只能靠着吃老本勉强维持,研发能力严重倒退。
2014年后,俄乌关系跌入冰点,安东诺夫设计局进退两难。一开始,乌克兰曾试图获取西方援助,引入外资打破僵局,结果处处碰壁。调整战略方向后,乌克兰又寄希望于加强本土企业合作,替代进口产品,恢复安东诺夫设计局的生产能力。一切努力收效甚微,自2015年起,安东诺夫设计局飞机制造几乎陷入停产。
安东诺夫设计局最大的收入来源,早已不是卖飞机,而是让飞机“卖苦力”。公司飞机租赁生意做得有些起色,毕竟一些动辄百吨以上的货物,只有安东诺夫设计局的“空中泰坦”才能扛得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重货空运的商业市场需求也慢慢变得大。但安东诺夫设计局早已失去分蛋糕的实力,只能取食他人施舍的残羹冷炙勉强度日。由于零部件供应链断裂,西方替代品兼容性难以保障,导致“安”系列运输机的维修保养困难,公司航运业务也存在巨大隐患。
印度养象人有一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脑海中早已烙印下“绳索不可能挣断”的想法,一根细细的绳子就能将它拴住。
安东诺夫设计局就如同“被拴住的大象”,长期背靠政府计划指令组织科研生产,使得安东诺夫设计局在全球化市场中无所适从。企业过去的辉煌反而成为改革转型的包袱,部分员工认为安东诺夫设计局“大而不能倒”,寄希望于政府扶持、他国援助,“等、靠、要”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生产效益低下、创新活力匮乏,公司发展不进反退。
直面挑战、敢于创新,曾经让安东诺夫设计局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经典飞机,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纵观世界有名的公司发展史,它们走过的历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挫折与逆境,对弱者来说是拦路虎,而对强者来讲却是前进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