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东营利津县委党校,赤色利津教育体悟中心内,有一尊雕像,总能招引观赏者停步注视——他昂首阔步,紧紧攥拳,目光如炬,凝睇前方。这便是利津县走出的第一位党员、新华社山东分社首任社长、新闻阵线抗日英烈李竹如。
“作为党的新闻作业者,李竹如把‘一张报纸胜过一发炮弹’这句话常挂在嘴边,他主办过多种报纸,以笔为刃、以墨为枪,用芳华和生命谱写了新闻抗战的铿锵旋律!”每逢观赏者来到这儿,中心讲解员丁洁都会动情叙述抗战勇士的故事。
夏天,利津县黄河大堤上,草木葱郁。大堤旁的庄科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文明村,李竹如就出生在这儿。
20世纪20年代,李竹如遭到革新思维熏陶,白日读书、剪报,夜里安排学生到家里听他读报、宣讲时势和前进思维。1925年新年,李竹如在自家大门贴上了“马列传全国,国际要大同”的对联,这既是他对美好未来的神往,也成为他一生为之斗争的崇奉。
1927年,李竹如在济南参与我国,与前进青年一同兴办《竞进》周报。
“我要把阻碍社会的丑陋肃清,叫社会美化!”在李竹如的遗物里,有1929年他在南京中心大学法学院政治系读书时写的十几篇日记,这是当年6月24日日记中的一句话。
九一八事变后,他参与领导南京中心大学和南京各校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奔波办报,如在济南兴办《新亚日报》、在上海参与兴办《文明报》等,用文字把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在山川大地……
全民族抗战迸发后,李竹如奔赴革新圣地延安。他简直没带什么行装,却带了蜡纸、钢板和刻字铁笔,把《中心宣言》《抗日救国十大纲要》印成传单,沿途散发给大众。在晋东南,他留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做作业,兴办《我国人报》,下一任《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修改。1939年5月,被选调去山东。回到故土后,他依然很垂青新闻作业,在担任中心山东分局宣扬部长期间,兼管《大众日报》、兼任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等。
其时,《大众日报》创刊不久,报社作业人员多是年轻人,缺乏经验,李竹如便亲身抓修改、记者部队的建造。一起,他从始至终保持在济南、上海办报纸的习气,总是亲身掌管社论委员会,每周至少发一篇社论。
1940年1月,北风裹挟着物资封闭的阴霾,一位报社同志焦灼地找到李竹如说:“印刷厂油墨纸张紧急,咋办?”
李竹如把目光投向寻常的有光纸,从未有人用这种纸印报,因而敌人查缴较松。“前人没做过,咱们就闯出一条路!”李竹如与工人们并肩攻关,吃睡在机器旁,重复调整机器压力与墨量,总算克服了油墨浸透难题,让有光纸的不和也能明晰印字。
“在抗战进入愈加困难的今日,记者担负着愈加荣耀的任务,他站在宣扬战的最前哨,不仅是一个宣扬家、煽动家与社会教育家,还应是一个安排者、催促者与指导者。”1940年9月,李竹如在文章《荣耀的前史与荣耀的任务》中这样写道。
1941年6月28日,新华社山东分社在临沭县(今临沂市辖县)建立,这是新华社国内分社中的第一个省级分社,李竹如兼任分社社长。当天,分社播发了《八路军破袭敌伪皆望风披靡》《清河区广大青年涌上抗日哨岗》《泰山区实施一致支差方法》等6篇音讯。在战事频频、通讯设备粗陋、人员严重的条件下,新华社山东分社起到了宣扬大众、鼓舞士气、冲击敌人的桥梁枢纽效果。
不管在何时何地,李竹如一直没有忘掉自己的初心与任务,以坚决的态度扩展我国的新闻宣扬阵线,坚决公民的抗战决计。1942年秋冬之际,侵华日军在沂蒙山区发起大规模“扫荡”,李竹如和战友荫蔽在山谷里,一边护卫通讯线路,一边印制内部通讯。11月2日,在对崮峪包围战役中,李竹如不幸中弹,勇敢献身,年仅37岁。
“爷爷对我父亲影响很深。”年过六旬的李竹如孙女李晓波和记者说。她说,父亲李维民也跟随爷爷脚步,于1946年参与革新,先后在《前锋报》《进军报》《公民前哨报》《报》等担任记者,在新闻阵线冲锋陷阵。
“我还珍藏着爷爷的文集、当年办的报纸和参与革新活动的老照片,但最名贵的财富是巨大抗战精力。这些都是我家的传家宝。”李晓波慨叹道。
现在,在利津县李竹如勇士留念广场、勇士陵园、赤色利津教育体悟中心等留念教育场所,李竹如勇士雕像静静矗立,见证着祖国大地的一日千里。
本年40岁的讲解员丁洁,也是利津县委党校高档讲师,已任教15年。她说,自赤色利津教育体悟中心2023年开馆以来,党校学员来此观赏是必选课程,经过沉溺式体会,感悟巨大抗战精力。“传承是让火种永不平息的要害。李竹如用生命谱写了绚丽的新闻战歌。咱们要用心用情讲好抗战故事,赓续赤色基因!”
上一篇:山西盛达威科技有限公司